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学考试 >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串讲资料第十七章

来源:河南自考网   加入时间:[2019-07-27 18:30]    点击数:

  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这一章的内容简直象哲学,太抽象,很难抓住重点。
  
  第一节 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价值观是一种评价性的观点,它既涉及现实世界的意义,也指向理想的境界。不同时期的文化创造,总是受到特定的价值观的范导,文化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价值理想的外化和对象化。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2、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
  
  3、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天即广义的自然,人即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天人之辩是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4、原始儒学的核心观念是“仁”,即爱人。
  
  5、儒家对主权职能的理解,往往与天命的观念纠缠在一起。
  
  6、儒家的仁以孝悌为本,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制约;墨家则主张“兼爱”,它超越了宗法关系。
  
  7、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
  
  8、命力之争作为天人之辩的展开,核心是人的自由问题。
  
  9、道家强调主体在世的原则是“无为”。
  
  10、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11、广义的天人之辩还涉及天性与德性的关系问题。
  
  12、儒家强调人与兽的区别,要求由野而文;道家则将同与禽兽视为至德之世。
  
  第二节 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儒家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主张修己以安人,即自己要加强修养,在此基础上,要成就他人,成人要成为自我完善的一个部分。
  
  2、群体原则体现于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和”的要求。
  
  3、道家对个体生命和自由给予更多的关注。将自我认同提到了突出地位,老子指出:自知者明。
  
  第三节 义利、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1、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同时,也肯定利的合理性。
  
  2、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因此,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是明显地有着负面导向作用的。
  
  3、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墨家重义的外在价值,认为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
  
  5、法家赋予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认为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利益为纽带的。
  
  6、义与利的关系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的理欲关系。
  
  第四节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1、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的价值理想,较终落实于人格理想。
  
  2、儒家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的规定。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
  
  3、仁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此外,“克己”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仁的要求。
  
  4、儒家认为,仁和知总是联系在一起,无知则不仁。
  
  5、从人格取向上看,儒家在内圣之外又讲“外王”,即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6、儒家将仁与知规定为理想人格的双重品格,由此而确认了仁道原则与理性原则的统一。
  
  7、相对于儒家的善,道家更多地强调理想人格要有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被称之为真人。
  
  8、道家以为,人格的真首先表现为合于自然,达到逍遥之境。
  
  9、道家以为,以仁德规定人格总不免走向外在的矫饰,甚至形成人格的二重化。
在线报名,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
x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