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学考试 >

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一)

来源:河南自考网   加入时间:[2019-07-31 15:51]    点击数: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变量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一、自变量
  
  1、自变量的定义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我们要选择的自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自变量的变化,叫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
  
  2、自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句子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子的特点。这些自变量都是因自身的不同特点而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也属于环境自变量。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
  
  1、因变量的定义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信度指一致性,即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3、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自变量造成的,而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无效的,或者说产生了自变量的混淆。
  
  4、因变量的敏感性
  
  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自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就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一类叫高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就是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另一类不敏感的因变量的例子是低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额外变量或自变量的混淆
  
  控制额外变量较好的办法,也是心理实验中较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就是让它们在各种实验条件下都保持恒定。额外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额外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即额外变量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因此也可以说,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1、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进行研究的优点:
  
  第一,做一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效率要高;
  
  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易于保持额外变量的恒定;
  
  第三,是较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2、如果在一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里,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这就叫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3、心理实验的一些规则:
  
  1)自变量至少是以两种水平存在的。
  
  2)当把实验结果作图表示时,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自变量总是用横坐标表示,因变量则用纵坐标表示。如果实验包括两个以上的自变量,那么,一个自变量用横坐标表示,其余自变量则画在图上;因变量永远用纵坐标表示。
  
  3)交互作用反映在图中,表现为图中的线是交叉的。如果图中的线是平行的,就说明该实验不存在交互作用。
  
  第二节 心理实验中的主试和被试
  
  1、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要向被试者交代任务,让被试熟悉实验的要求;他要向被试发出刺激,并通过实验收集实验的资料,即被试的反应。被试就是实验对象,他接受主试发来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2、指示语
  
  指示语应注意的几点:
  
  1)通过指示语让被试知道实验对他的要求,被试者才能很好地和你配合。指示语要让被试能听得懂,用他听得懂的语言,不要用心理学上的专门术语。
  
  2)被试者过去的经验也会对当前的实验产生影响。
  
  3)对心理学的实验,人们也常常会有顾虑,怕实验会对他造成伤害,或实验会涉及到他的隐私。对这些顾虑,主试者在实验前要加以了解,要向被试交代清楚,解除他的顾虑,让他能够安心地做好实验。
  
  4)为了避免额外变量的影响,指示语还要简明、扼要,无关的话不说,说出来的话不能模棱两可,让人产生歧义。指示语标准化。
  
  3、实验者效应
  
  主试者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统称为实验者效应。
  
  防止实验者效应的方法:1)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以避免主试对实验结果的期望影响被试的反应,这叫双盲实验;2)也可以不让主试与被试接触,把实验步骤编成计算机的程序,整个实验都在计算机上实现。
  
  第二章 实验设计
  
  第一节 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P18
  
  一、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
  
  组间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进行的实验。
  
  组内设计就是,每个被试都要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进行实验。
  
  二、组内设计的优点
  
  1、可以消除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适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3、可以节省大量被试。
  
  三、组间设计的优点
  
  一种自变量, 或者叫做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这就避免了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自变量有相互影响时不用组内设计)
  
  四、组间设计的缺点及其克服方法
  
  组间设计的缺点在于,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方面不是等同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引起的。
  
  克服组间设计缺点的方法:
  
  1、匹配被试,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有多少实验条件就分多少组)。
  
  2、随机分配被试。
  
  五、组内设计的缺点及其克服方法
  
  组内设计也有缺点,因为组内设计的实验中,每一个被试要轮流在各种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这样,在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说,实验的顺序会造成麻烦,自变量可能与练习或疲劳的因素发生混淆。
  
  克服组内设计缺点的方法:
  
  1、完全平衡的方法;2、拉丁方的方法。
  
  六、混合设计
  
  我们把一项实验中既用组内设计又用组间设计,叫做混合设计。
  
  一般说来,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则按组内设计。
  
  第二节 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P27
  
  一、防止混淆自变量
  
  实验设计题一、美国两大饮料公司的百事可乐公司做过一个实验,想证明顾客更喜欢哪个公司的饮料。把声称喜欢可口可乐的顾客请来,让他们品尝两种饮料。写有Q字母的玻璃杯中装可口可乐,写有M字母的玻璃杯中装百事可乐。顾客不知道哪只杯放的是哪种饮料。实验表明半数以上的人更喜欢百事可乐。但是,实验结果不可靠,也许顾客只是更喜欢用带有M字母的杯子。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点,但并没有证明顾客到底喜欢哪种饮料。你能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答:有效的实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两个杯子一模一样,既没有字母,也没有任何其他不同的标记可以让被试看见或摸得到。将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分别倒进两只杯里,一半被试先饮可口可乐,然后饮百事可乐;另一半被试先饮百事可乐,然后饮可口可乐。这样的实验安排就不存在喜欢字母的问题了,而且,实验顺序的效应也抵消了。
  
  如果设A为可口可乐,B为百事可乐,那么实验设计就是:
  
  被试               实验顺序
  
  50%                 A   B
  
  50%                 B   A
  
  从上述实验安排大家也可以看到,一半被试按AB的顺序,另一半被试按BA的顺序进行实验,这是为了防止实验顺序造成自变量的混淆。因为,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总让顾客先饮可口可乐,然后再饮百事可乐。那么,实验结果将是不可靠的,因为可口可乐先饮,百事可乐后饮的顺序,与饮料这个自变量混淆了。也许人们喜欢可口可乐是因为先饮它的缘故。当然,实验中总是让顾客先饮百事可乐,然后饮可口可乐也是不对的。
  
  第四节 非实验的研究方法P47
  
  非实验的方法有两个特点:1)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例如,要研究在家里受虐待的小孩,与其在校学习成绩的关系这一问题,我们不能故意去虐待小孩,我们只能进行调查;2)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听任事情的自然发展。
  
  一、自然观察法
  
  1、自然观察的一条规则是,观察者必须作为局外人进行观察,不得干预正在进行的活动。
  
  2、自然观察不能提供对现象的因果解释,所记录下来的只是按时间先后发生的一连串的事件。但是,详细的观察记录,给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以从中提出问题,提出假设。
  
  二、调查法
  
  1、调查的目的在于确定人们对某一特殊问题的感受。
  
  2、进行调查要注意两个问题:1)调查对象,即样本要随机选取,不然调查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歪曲事实。2)调查问题必须表达准确,不能产生歧义。设计问卷时还应避免把自己的意图带进问题中。
  
  三、相关方法
  
  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四、个案法
  
  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它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因此个案法强调的是个别差异。
  
  第三章 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物理学是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理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心理学的领域。
  
  费希纳给心理物理学下的定义是: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它的范围包括感觉、知觉、感情、行为、注意等。
  
  第一节 感觉阈限的测量P56
  
  一、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感觉能力的高低,它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感觉阈限是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2、我们总可以找到某个强度的刺激,在它多次给予被试的情况下,有50%的次数被试是感觉到,另有50%的次数是没引起被试感觉的。我们就把这个刺激强度定为感觉阈限值。
  
  3、在实验心理学中,我们给感觉阈限,或者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是:有感觉与无感觉分界线上刺激强度,或者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4、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是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较小刺激增量。这个较小的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叫差别阈限或较小可觉差,简称j.n.d.
  
  5、对重量变化的感觉能力,不能以一个绝对量来表示,而要以它与原来重量的比值,即它们之间的相对量来表示。韦伯还发现,同类感觉刚刚能觉察到的差别,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恒定的。用公式表示即:ΔI / I=K,式中I为原来刺激的强度;ΔI为刺激的增量,即较小可觉差;K是相对差别阈限,又称韦伯比值或韦伯分数。韦伯发现的这个规律叫韦伯定律。
  
  6、研究表明,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研究还表明,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总结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三种,即较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我们在学习这些方法的时候,要特别注重于它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1、较小变化法
  
  (1)绝对阈限的测量
  
  简答题一、简要说明较小变化法?(说绝对阈限即可)
  
  答:在运用较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一系列间距较小又相等的刺激,并交替地按由弱到强(递增系列),或由强到弱(递减系列)给予被试者,每一系列刺激的起始点都不一样,让被试者报告有感觉或无感觉。被试者从一类感觉到另一类感觉的转折点,就是这个系列的感觉阈限值。把所有系列的阈限值平均起来,即得到整个实验的阈限值。
  
  简答题二、为什么在实验中刺激要按递减和递增的系列安排呢?
  
  答:因为刺激是连续变化的,或递增,或递减。被试往往会由于反应的习惯,或者由于期望于感觉变化的到来,产生误差。使测出来的阈限值比被试者实际的阈限值低或者高,即造成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
  
  习惯误差是被试者习惯于原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因而使转折点向后推延。
  
  期望误差则是被试者知道刺激是连续变化的,他可能会期望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变化尽快到来,这样就会提前做出反应,同样造成测得的阈限值或比实际的高,或比实际的低的误差。
  
  如果每个系列的刺激都是从同一个强度开始,感觉上的转折往往会在被试者接受几个固定次数的刺激之后产生。这个次数也会成为一种刺激因素,即定势的作用,影响实验的结果。所以必须防止定势作用的产生,在安排刺激系列的时候,每一个系列的起始点都不应该一样。
  
  (2)差别阈限的测定P61
  
  (计算差别阈限时,把各个系列的上限平均,下限平均,上限减下限的1/2即为差别阈限。也就是,差别阈限等于1/2不肯定间距。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叫绝对差别阈限,它是以64英尺为标准刺激时测得的。如果标准刺激变了,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作相对差别阈限。
  
  我们把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做主观相等点。它的含义是:被试在作比较时,实际上并不是以64英寸作为标准来进行比较的,而是以不肯定间距的中点62.75英寸为标准来进行比较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主观相等点。
  
  2、恒定刺激法
  
  (1)绝对阈限的测量
  
  简答题三、举例说明用恒定刺激法测量绝对阈限?
  
  答:用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限时,要先选定几个刺激。一般是用较小变化法粗略地测定出被试相关的阈限值,把比阈限值强或弱的几个刺激定为实验中所要用的恒定刺激。这些刺激中强度较大的要有90%—95%的可能性被感觉到;强度较小的要有5%—10%的可能性被感觉到。然后,在较强和较弱的刺激之间按相等的间距确定几个刺激。
  
  选定了实验中要用的恒定刺激之后,就要确定一个呈现刺激的顺序。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相等,如测两点阈的实验中,每个刺激呈现200次,选定的5个刺激共呈现1000次。这1000次刺激一定按随机顺序进行排列。这一点是恒定刺激法和较小变化法不同的地方。较小变化法的刺激是按强度大小的顺序排列的。恒定刺激法则是按随机的顺序排列的。
  
  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手掌皮肤的两点阈时,每次给被试一个刺激,让他回答是一点还是两点。下表是用恒定刺激法测定手掌两点阈的实验结果。
  
  刺激(毫米)    8    9    10    11    12
  
  回答“两点”的次数    2    10    58    132    186
  
  回答“两点”的比例    0.01    0.05    0.29    0.66    0.93
  
  从表中可看到,相距10毫米的两点有29%的次数被判断为两点,相距11毫米的两点有66%的次数被判断为两点,可以设想,50%次判断为两点的刺激必定在10毫米与11毫米之间。
  
  计算恒定刺激法实验结果的方法:
  
  1)直线内插法;2)平均Z分数法;3)较小二乘法。
  
  (2)差别阈限的测量
  
  简答题四、举例说明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的程序?
  
  答:以重量感觉的实验为例,说明怎样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感觉的差别阈限。
  
  首先要确定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我们选80克为标准刺激,选72、74、76、78、80、82、84、86、88克为比较刺激。标准刺激与每一个比较刺激组成一对刺激。每对刺激按随机方式呈现,要求被试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行比较。只允许作两类回答:“重”或“轻”。每个刺激都和标准刺激比较100次,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其中50次标准刺激在前,50次标准刺激在后。实验结果如下表。
  
  比较刺激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反应重于标准刺激的百分比    2    10    11    19    46    69    82    90    97
  
  简答题五、运用内插法,我们计算出50%次感觉重于80克的比较刺激是80.3克,按照差别阈限的定义,有50%次数引起感觉差别的刺激增量就是差别阈限。80.3-80=0.3克是不是就是我们所求的差别阈限值呢?不是。其原因在于?
  
  答:当要求被试只作“重于”或“轻于”两类回答时,有50%感觉重于标准刺激(例子中是80克)的比较刺激(80.3克),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比较刺激。打个比方,我问你明天下不下雨?如果你说,明天有50%的可能性下雨,那就是说,你对明天是否下雨是完全没有分辨能力的。
  
  简答题六、什么是75%的差别阈限?
  
  答: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要求被只作两类回答时,要采用75%的差别阈限计算方法计算差别阈限值。即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我们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因为它处在0%次与5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之间的中点。有了上限与下限,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阈限了。
  
  简答题七、为什么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而不允许做三种回答呢?
  
  答:如果允许被试做三种回答,即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时,被试可以回答“轻”、“重”和“相等”。这时相等地带的上限就是50%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相等地带的下限就是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阈限了。但在允许被试做三类回答的实验中,被试的态度会大大地影响相等地带的大小。如果被试十分自信,说相等的次数就少,结果相等地带也就比较小,导致差别阈限也小;反之,如果被试十分谨慎,则说相等的次数就多,结果相等地带也就比较大,导致差别阈限较大。这样看来,三类回答的实验易受被试个性的影响,因而人们一般更偏爱两类回答的实验方法。
  
  简答题八、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的注意事项?
  
  答: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相继呈现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为了消除恒定刺激法中的时间误差,在安排实验顺序的时候,标准刺激在前和比较刺激在前的次数应该各占一半,并且其顺序应该是随机的。为了不让被试知道那个重量是标准刺激,在实验中,不管那种刺激在前,都让被试回答后边这个重量比前边那个重量轻还是重。
  
  3、平均差误法
  
  简答题九、什么是平均差误法?
  
  答:平均差误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调动被试在实验中的积极性。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就是实验者规定一个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个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例如,在下面这个视觉长度辨别实验的例子中,规定150mm的线段为标准刺激,让被试者调节另一线段的长度,使它看起来和标准线段一样长。)事实上不可能每次都能把比较刺激调节的和标准刺激一样长。这样,每一次比较就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阈限值。
  
  求平均误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另一种是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简答题十、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时的注意事项?
  
  答:在运用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限时,因为要让被试调节比较刺激,就容易产生动作误差,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位置摆放也会产生空间误差。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比较刺激的次数要各占一半;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也应各占一半。
  
  第二节 信号检测论
  
  一、色子游戏
  
  1、在即有信号又有噪音时,判断为有信号即是击中,如判断为无信号即是漏报。
  
  2、在只有噪音时,判断为有信号即是虚报,如判断为无信号即是正确否定。
  
  第三节 心理量表P93
  
  心理量表与物理量表一样,也有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三类。
  
  1)顺序量表是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的量表。没有绝对零点,也没有相等单位。
  
  2)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但没有绝对零点。
  
  3)比例量表与上述量表相比,既有绝对零点又有相等单位。
  
  一、差别阈限法、等距量表与费希纳定律
  
  1、选择题,选出公式:费希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Rk=lgS0+Klg(1+W)
  
  2、如果要运用差别阈限的方法来制作等距量表,那么,实验结果应该是支持费希纳定律的。
  
  二、数量估计法、比例量表与斯蒂文斯定律
  
  简答题十一、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
  
  答:斯蒂文斯制作比例量表的方法是数量估计法。所谓数量估计法就是,让被试对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大小,直接用数字来表示。一般是先给被试一个标准刺激,让他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这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大小。然后再给被试其他的刺激,让他根据这些刺激所引起的感觉,与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进行比较,分别用数字来表示这些比较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大小。比较刺激有比标准刺激强的,也有比标准刺激弱的。标准刺激不能太大,比较刺激与它比较时顺序安排应是随机的。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就是斯蒂文斯提出的幂定律,或叫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可以写成下式:S=bIa,其中S代表心理量,I代表物理量,a、b代表常数。
  
  如果我们运用数量估计法来制作比例量表,那么实验结果应该是支持斯蒂文斯定律的。
  
  三、等级排列法、对偶比较法与顺序量表
  
  1、等级排列法
  
  2、对偶比较法
  
  实验设计题二、有五种儿童玩具,用对偶比较法制作对其喜爱程度的量表?
  
  答:有a、b、c、d、e五种玩具,将这五种儿童玩具两两配成对,一对一对地放到被试者面前,让他从两个玩具中挑选出一个更喜欢的来。如果是5种玩具,两两配对,可以配成10对(若卡片的数目为n,则配对数为1/2[n(n-1)])。但是,当把每对玩具呈现给被试的时候,或一左一右,或一前一后。这样便会产生空间误差或时间误差。为了消除这些误差,应该把每对玩具让被试比较两次。当每对玩具第二次出现时,它们呈现的位置或时间先后,要和第一次的相反。这样,整个实验共呈现20对玩具[n(n-1)],这20对玩具呈现的顺序是完全随机安排的。
  
  下表是假设的实验结果:
  
  待比较的玩具    a    b    c    d    e
  
  a        a    c    a    a
  
  b    a        b    d    b
  
  c    a    b        d    c
  
  d    a    b    c        e
  
  e    a    b    c    d
  
  选择分数(C)被选择几次    7    5    4    3    1
  
  P=C/2(n-1)    0.88    0.63    0.50    0.38    0.13
  
  Z    +1.18    +0.33    0.00    -0.31    -1.13
  
  Z`    2.31    1.46    1.13    0.82    0.00
  
  顺序    1    2    3    4    5
  
  按照Z`分数画图就可以得到一个对玩具爱好的等距量表了。
  
  。
  
  。 e         d     c     b           a
  
  。↓       ↓   ↓   ↓           ↓
  
  。↑       0.82 ↑ 1.13   1.46     ↑     2.31       ↑
  
  0.00         0.00           2.00           3.00
  
  第四章 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呈现到被试作出反应之间间隔的时间,简称反应时。
  
  第一节 反应时间的种类P108
  
  1、A反应时间
  
  A反应时间又称简单反应时间。只有单一刺激与单一反应。
  
  2、B反应时间
  
  B反应时间又称选择反应时间。选择B反应时有两个(或多于两个)的刺激,要求被试对每一个刺激都作出不同的反应。
  
  3、C反应时间
  
  C反应时间又称辨别反应时间。辨别C反应时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有差别的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一个反应,而禁止对其他的刺激反应的情况下测得的反应时。
  
  二、邓德斯减法反应时间
  
  从辨别C反应时间中减去简单A反应时间,便是辨别这种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由于选择B反应时间包括了辨别、选择和简单反应时间,而辨别C反应时间仅包括辨别和简单反应时间,那么,从选择B反应时间中减去辨别C反应时间,便是选择反应这种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了。
  
  上述A、B、C反应时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加以表示。(图略)从图可以看出三种反应时间之间的减法关系,所以也称此图为邓德斯减法反应时间示意图。减法反应时间的测量方法,可使我们估计出不同心理操作过程所需的时间,这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手段。
  
  第二节 影响反应时的因素P112(小题)
  
  一、受刺激的感觉器官
  
  1、不同感觉器官的反应时不同
  
  2、同一感官接受的刺激不同反应时也不同
  
  3、受刺激的感官部位不同反应时也不同
  
  4、刺激复合感觉器官也会影响反应速度
  
  二、刺激的强度
  
  1、刺激本身的强度
  
  一般来说,刺激强度较弱时,反应时间较长,随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时间会逐渐缩短。
  
  2、刺激的时间和空间积累作用
  
  当物理刺激强度本身不变,而增加作用于感官的时间,造成时间的累积作用,也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如果物理刺激强度不变,刺激时间一定,增加视觉刺激的面积时,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空间积累作用,也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三、机体的状态
  
  1、感觉器官的适应水平
  
  眼睛对光适应和对暗适应的水平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
  
  2、被试的准备状态
  
  预备时间,即从预备信号发出到呈现刺激这段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使反应时间延长。因为预备时间过短,被试可能没时间准备反应,预备时间过长,会使被试的准备状态衰退,所以对反应时间都有不利的影响。
  
  3、额外动机(赏与罚)
  
  4、年龄
  
  实验设计题三、设计实验来测量键盘倾斜角度对文字录入速度的影响?
  
  注:1、所有被选择的被试均参加各个倾斜角度的实验(组内设计的实验);
  
  2、设计的键盘倾斜角度包括0°、5°、10°(自变量是键盘倾斜角度,包括三个水平);
  
  3、随机的选择被试,对选择的被试要求其在实验之前没有文字录入的习惯的角度,并且所有被试的文字录入经验、速度相同(较好是被试在实验之前均没有任何文字录入经验),以防影响实验效果(控制变量);
  
  4、对录入文字难度的选择要相同(控制变量);
  
  5、操作项目要有指标,如①要求被试录入300个符号,看其录入时间的长短(这是给一定的工作看完成的时间);②或给被试一组材料,在其录入一定的时间时,要求其停止后看看完成录入材料的多少(这是给一定的时间,看完成工作的多少)(因变量是文字录入的速度);
  
  四、练习的作用
  
  练习因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较密切。一般来说,练习越少,反应越慢;练习次数越多,反应越快,较终达到反应时间的不可减少的较小限度。但练习的次数与反应时间的缩短,并不是一个直线的线性关系。而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反应时间的缩短开始较快,而后逐渐变慢,较后趋于稳定状态。
  
  五、个别差异(不仅个人之间的差别;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反应时间也有变化)
  
  第三节 反应时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P119
  
  二、防止被试者的“假反应”(在简单反应时的时候容易出现假反应)
  
  简答题十二、在反应时实验中什么是假反应,如何预防?
  
  答:在以反应时间为指标提示人的心理活动特征的实验中,被试者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当刺激呈现时要尽快做出反应,以取得好的实验结果。被试者的这种急切心情,甚至使他在刺激还没呈现时就按下反应的电键,尤其是在预备信号与刺激呈现之间的时距比较恒定的情况下。被试这种没出信号就反应的现象叫做“假反应”。
  
  为了预防假反应,在测定反应时的实验中,①一定要改变每次呈现刺激与预备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免被试形成一种定势,即按预备时间进行反应。②还可以在实验中插入“侦察试验”,即在一组反应时测定中,插入一至两次给预备信号而不呈现刺激的安排。如果被试作出反应,就说明他的是假反应,告诉他上面一组反应时间要作废,需要重作。以此方法警告被试,要他按实验要求做反应,不能“抢码”。但在选择反应时中不必安插“侦察试验”。
  
  简答题十三、选择反应时对假反应的辨别是什么?
  
  答:在选择反应时的实验中,因为对被试的要求不仅是反应要快,而且要准确,所以不必安插“侦察试验”。若被试单纯追求快,会使①错误反应增加,②甚至有时会出现双手反应的现象。这时主试会直接发现,及时给予警告。
  
  三、选择反应的数目要和辨别刺激的数目相同
  
  即看见红灯右手按键,看见绿灯左手按键。不能有红灯、绿灯两种刺激,而只有一个按键,只做一种反应,这会导致选择反应变成简单反应。
  
  四、反应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
  
  速度快出现的错误一般比速度慢时多,要想提高准确性必须放慢速度,心理学称这种相互关系为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
  
  由于反应时部分地依赖于错误率,所以采用反应时间作因变量时,应该既考虑反应的速度,也考虑反应的准确性。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中的反应时实验P124
  
  波斯纳应用减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的短暂时间内存在着视觉的编码。
  
  P124字母A,a这就是应用减法反应时的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与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
  
  第五章 感觉与知觉P127
  
  第一节 视觉P127
  
  一、视敏度
  
  1、视敏度是人眼辨别外界物体细节的能力。
  
  2、视敏度的测量
  
  临床医学上称视敏度为视力。观察者站在离视力表20英尺的地方(即标准观察距离D`),他能分辨一个在20英尺距离时形成1分视角的视标开口。那么,他的视力(D`/D)为20/20,即1.0.
  
  二、闪光融合
  
  视敏度测量的是人眼对刺激物的空间分辨能力,而闪光融合测量的是人眼对刺激物时间变化的分辨能力。例如,书桌上的台灯每秒钟开关一次灯泡,你能很清楚的分辨出亮与暗,甚至每秒10次也能分辨出亮与暗。然而,当灯的亮-暗变化相当快的时候,由于眼睛不能分辨光那么迅速的变化,所以就把亮-暗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了,也就是闪光融合了。
  
  我们把刚刚看成是连续光的时候,每秒钟亮-暗的周期数称为闪光融合频率,或者叫临界闪光频率。
  
  四、颜色视觉
  
  1、颜色的基本属性
  
  颜色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光的波长决定了颜色的色调。
  
  2、颜色辨别
  
  简答题十四、关于波长的变化对颜色辨别的影响,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450     500     550     600     650
  
  波长(纳米)
  
  上图:光谱各部位的颜色辨别阈限
  
  答:对不同颜色,人眼的分辨能力有没有差别,即感受性有没有变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个实验来说明。让被试的视野分成两半,一半是标准刺激,即实验者给他看的颜色,用λ符号表示;另一半是比较刺激,即另外一种让被试者分辨的颜色。这种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与标准刺激是一样的,只变化它的波长,像较小变化法那样,看被试者能分辨出是两种颜色的时候,两种颜色波长的差别,即△λ有多大。
  
  上图是实验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到,△λ的大小依赖于所要分辨的颜色。也就是说,人辨别颜色的能力在不同波长上是不一样的。在光谱的某些部位只要改变波长1nm,人眼便能看出颜色的差别。但在多数部位需要改变1—2nm,甚至更多nm才能感觉出有差别。感受性较高部位在480纳米及600纳米附近;感受性较低的部位,位于540纳米附近及光谱的两端。在整个光谱上,人们可以分辨出一百多种不同颜色。
  
  3、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是相加混合,混合后明度增加;颜料混合是相减混合。颜色混合的实验经常在混色轮上进行。
  
  第二节 听觉P143
  
  一、听觉感受性P143
  
  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是频率为每秒16—20000次的空气振动,即声波。声波有三种特性:①频率(决定声音的音高)、②振幅(即声音的强度,决定声音的响度)、③波形(决定声音的音色)。
  
  等响度曲线上的每一条曲线代表一个响度的等级,单位为方。我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较敏感。
  
  二、听觉的特性
  
  1、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的听觉阈限,因为另一声音的影响而提高的现象就是听觉掩蔽。)
  
  2、对词的听觉辨认,(高频词的听觉辨认阈限比低频词的听觉辨认阈限低。这与词的视觉辨认结果是相同的。)
  
  3、双耳听觉,(同时用两只耳朵听声音所产生的听觉叫双耳听觉。在双耳听觉的条件下,双耳对纯音信号辨认的阈值比单耳听觉的阈值低。确定声源的方位主要靠的是双耳听觉。双耳听觉实验是让被试带着耳机坐在实验室,对他的每只耳呈现不同的听觉材料。)
  
  4、听觉适应与听觉疲劳,(在声音刺激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叫听觉适应。强度大大超过感受器正常生理反应的响度,或声音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听觉器官,引起听觉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叫听觉疲劳。听觉适应是声音刺激持续作用时发生的听觉阈限的提高;听觉疲劳则是在声音刺激停止作用后发生的听觉阈限的提高,二者指的是不同的现象。)
  
  5、听错觉,(视觉中有视错觉,在听觉中同样也存在着听错觉。)
在线报名,立刻定制专属提升方案。
x
添加微信了解更多